如何最大化個人影響力-楊斯棓醫師
好,我知道日期已經過了。但是我還是想要告訴大家,這可能是我這一陣子以來聽過最精彩的演講!
有些人可能不知道楊醫師,其實我也是這兩年才開始追蹤楊醫師的動態。甚至是非常不好意思的在去年年底才由楊醫師主動加為臉書好友!這絕對是我莫大的榮幸!
尤其是去搜尋了楊醫師過往對於臺灣的貢獻。我真的極其感謝能認識楊醫師這樣一位聰明、有才識、又極富智慧,幽默感的大神級人物。楊醫師不管是醫學、歷史、科學、文學、財經都有非常豐富涉獵及研究。言談及文筆之中都會流露出博學多聞的深蘊內涵。這不單單只是聰明就可以達成,更需要有好學的精神才能完備如此成就!!
[鄧巴定律]
其實這場演講不管楊醫師講的主題是什麼,我絕對會排除所有活動到場聆聽。我有一個"壞習慣",如果我新加的臉書好友在1年之內無法親自碰到面,我會選擇解除好友。為什麼?
英國牛津大學的人類學家羅賓·鄧巴(Robin Dunbar)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認為150人是人交往朋友的上限,一旦超出這一數值,人或將無法正常進行交往或者生產生活效率明顯降低。
[ 該定律指出:人的大腦新皮層大小有限,提供的認知能力只能使一個人維持與大約150個人的穩定人際關係,這一數字是人們擁有的、與自己有私人關係的朋友數量。也就是說,人們可能擁有150名好友,甚至更多社交網站的“好友”,但只維持與現實生活中大約150個人的“內部圈子”。而“內部圈子”好友在此理論中指一年至少聯繫一次的人。]---MBA智庫百科
所以不管如何,我是絕對不可能放棄楊醫師這樣一位亦師亦友的學習對象!但沒有規定一定要朋友來約我,我也可以主動去跟對方碰面或是參加對方的公開活動啊!只要對方值得我學習,我絕對會非常主動找機會跟對方認識!
(附記:今天看到楊醫師說,以後要每年辦一次臉書好友演講會。)
[勇敢作夢、學的更多、變的更好]
我的年紀其實跟楊醫師相仿,但在個人對於社會的影響力上卻有如天地般的差距。同樣跨過40歲的門檻,他已經上過TED的講台,完成全球超過200場的演講。寫過上百本書的推薦序,甚至成功協助推動核四廢除的國家大事!
這就讓我十分好奇,楊醫師是如何完成這些事情的?
原來我們在同樣的時間點都接受了時代的浪潮洗禮,我們都感受了臺灣的轉變。但不同的是,楊醫師不只看並且還起身力行。他有夢,希望台灣更好的夢。他為了臺灣可以更好,所以努力的向更多學者、前輩學習。不斷的改變自己,希望讓自己可以變得更好。可以影響更多人改變觀念,愛護臺灣!
為了放大自己的影響力,不斷的投稿報紙媒體。目的就是求自己的理念可以被社會看見!
把握公開場合的極短發表機會,傳達個人意見給整個社會。年輕時的他細細研究了汪笨湖先生給予觀眾上台發表的限制,並且在思考後擬定戰術直接打響聲勢!
為了幫助風雨飄搖的民進黨,他個人參與小鷹號拍賣資助了近百萬!!
為了反對核能運轉,楊醫師靠一己之力完成環島甚至是海外的反核演講!
登上TED的舞台,用最熱烈精彩的方式告訴大家,臺灣真的需要核能嗎?
在近些年,楊醫師為了改變大家的想法及思考。還自掏腰包準備非常有意義的禮物來舉辦徵文比賽!
當然,楊醫師寫序推薦的書,也是我跟很多人必追的好書!!
楊醫師就是這樣一個為了自己夢想及目標前進的文人雅士!
[對我的影響]
聽完這場演講及現場朋友的問答,我不禁細細思量自己做到了多少?
一直以來,我希望能幫助身邊的朋友建立起正確的投資理財觀念。但我卻過於侷限在網路的世界當中,直到去年才開始以面對面的方式去分享我的理念。而且因為過往與網友的"交流"經驗(好啦!是筆戰),所以我不喜歡完全免費的無償分享。我並沒有辦法放下家庭全心全意的去推廣理念。
但其實觀察很長一段時間就會發現,社會上有很多人因為錯誤的投資理財觀念而導致家庭失和,甚至付出生命!我一直覺得我如果可以減少因為理財失誤而衍生的社會問題,這將會是對台灣社會的重要貢獻。
臺灣社會以前有句話:"臺灣錢,淹腳目"。過往的臺灣社會躬逢經濟大爆發的年代,普遍存有 「甘願做牛,免驚無犁通拖」的觀念。也相對的沒有規劃未來財務的觀念,總認為可以不斷地找到工作然後賺取生活所需。
但殘酷的現實總是來得很快。在幾十年過後台灣的經濟不再有高速增長率時,隨之而來就是雪崩式的收入銳減及退休金接近破產狀態!
悲哀的是,臺灣政府卻遲遲不肯面對這樣的現實,來進行正確的退休金制度改革。導致人民惶惶不可終日,無法安心開展自己的人生。進而被有心人士用「發大財」,「人民有錢」的虛假口號蒙蔽!
所以我決定跨出舒適圈,勇敢的面對面告訴大家,原來"沒錢"都是因為自己的財務觀念錯誤而不是政府。認真的聆聽跟我一樣的散戶朋友,他們所面對的財務困境。並且試著告訴他們該有的正確理財觀。
不過我做得不夠好,我被過往的挫折經驗所綁架。我不相信一般的免費分享會有人珍惜~所以還是會酌收一些場地費用。但我其實可以像楊醫師一樣,只要有人願意提供場地,我就可以去宣揚我的理念。只要我把演講的內容調整的更好,就算是免費的還是會有人放在心上!
感謝楊醫師,經過了7/20晚上的洗禮,我才知道原來我還不夠努力。在「個人影響力」這件事情上,我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所以我決定在未來的日子裡,只要有人願意提供場地,時間允許,我就會公開宣揚適合一般人的財務觀念。如果沒有人願意提供場地,那我就每一季募集一次公開課程,用最接地氣的方式來宣傳被動指數投資。
最後還是感謝楊醫師的提醒,讓我又重新開始思考怎麼樣放大影響力。影響更多人去導正財務觀念。
「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希望有一天,絕大多數臺灣人都不再因為金錢的問題,而出賣自己的理性跟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