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雜談

Jet Lee的投資隨筆
5 min readFeb 20, 2020

--

投資講複利有兩種方式,

一個叫「增值」,一個叫「價差」。

增值的方式,複利效果來自於「資產」。

價差的方式,複利效果來自於「個人」。

資產增值,輕鬆不費力。但需要選對資產,用「時間」來累積。

個人做價差,競競業業,夙夜匪懈。不一定要選對資產,但「時機」很重要。

做價差有可能快速致富,靠增值急不得。不管哪種方式都有成功跟失敗的。

做價差的成功機率比較低,靠增值成功機率比較高。

但只有一種一定失敗,那就是妄想可以交錯使用這兩種方式的人。

【為什麼你不行?】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

為什麼老師講的時候都很厲害,但是你做起來的績效就是不夠好?

不知道我在講什麼?好,我解釋清楚一點。


你去上課,買書,看訂閱,老師的方法績效都很猛。但你自己照著做的時候,績效就是不如預期。

所以這是老師教的方法不對?還是你學得不好?

我來講一件事情,媽媽們或許比較有感。

很多媽媽都會跟自己的媽媽或是婆婆學煮菜,但很神奇的,總是沒有辦法煮出「媽媽的味道」。

怪的是,不管是材料或是烹調方式都是一樣的。

如果年輕媽媽沒有再細究原因,到最後就會煮出美味,但是味道不大一樣的菜餚。

但如果年輕媽媽仔細跟在老媽媽或是婆婆身邊看,就會出現這樣一句話:


“啊!原來半匙糖是這時候加的!”

“啊!原來少許的鹽是要加這樣喔!”

媽媽的味道是這樣產生的。

她們日積月累下來的經驗,很了解怎樣的味道是家人喜歡。
所以她們就建立起一套屬於這一家人的烹調方式。

你跟老師學投資方法也是一樣,老師告訴你的,教你的,都沒有那些「眉角」。

有些是他不覺得有需要講,有些是太私密他不能講。

但這些小細節就是影響你最終投資績效跟老師有差異的重要因素。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經驗值。

老媽媽老師傅因為日積月累的經驗,所以很清楚知道,"火候"怎麼控制。

也就是投資中的擇時概念。

她們會知道什麼時候該燜一下,什麼時候該起鍋。雖然常常還是會燒焦菜……


教你投資的老師也是這樣,他們會有屬於自己的盤感。講來很玄,但其實就是經驗值。

他們會有感覺什麼時候會落底,什麼時候要獲利了結。但也會有套牢或是賣太早的時候。

所以你就可以大概知道,為什麼你照抄他的投資方式,可是你的績效卻落後他。

細節跟經驗值,是你很難學到的。

話說回來,如果你都學到了呢?

其實你也就只能炒出味道一樣的菜,雖然美味但就不會有特色。吃久了一樣膩~~

所以當大家都學到老師的投資精髓,其實大家的投資報酬也就差不多了~~

這樣你也不會覺得這個老師教的有什麼特別。


只有你改變了,精進了,你才有可能得到更好的報酬。

但,你會失敗很多次,你才會煮出屬於你的”媽媽的味道”。

但很有可能你根本做不到。因為這就是來到”天份”的階段了~~

所以下一次不要再說為什麼去學大師的投資方式卻沒有辦法達成同樣績效。

因為有很多事情你付錢還是學不到。

因為大家都會你會的,那你會的也就沒啥了不起。

但是有一種方式可以讓你煮出美味,而且健康有益身心的家常菜。

如果你遇到這樣的老師,你要好好地跟他學怎麼做投資。

因為一般人日常都是吃家常菜,偶爾才會吃大餐。

「股價一直創新高,總有一天會崩盤的!」

嗯,聽起來真是有道理!

「飯一直吃,總有一天要拉屎的!」

靠么!這是什麼垃圾話?

但世界上的道理不是一樣的嗎?

吃太多,股價漲太多就看吸收能力。

吸收好,腸胃強壯的,就會變胖,

吸收不好,那就會烙賽。

太胖得靠運動,烙賽要吃藥,但不管如何都很痛苦。

但最重要的是,飲食要均衡,比例要配置。因為運動跟吃藥都是補強,最終你還是得面對飲食控制這件事。

如果你不想面對痛苦的調整,請你一定要做好資產配置。

但絕對不要相信斷食法或是抽脂法。

你體質不好,隨便停利停損也只是傷害你的身體。

#投資只有兩種
#指數化跟指數化以外的

成本重要嗎?

你去買菜,你希望最好是買蔥送菜。

你去買車,你希望所有配備都是送的。

你去買手機,希望iPHONE用2G手機價賣你。

你去餐廳吃飯,最好是米其林無限暢飲吃到飽。

你辦網路,一定要是無速限用到爽。

但是你做投資卻說成本不重要,只要業者可以幫你賺大錢,內扣費用貴一點無所謂??

那你為什麼在其他事情上會講究CP值??

常常看到虛無飄渺的投資論述文章。

很多主動投資文章都寫的很“博大精深”,但請不要忘記,那是他們吃飯的傢伙。

他們不搞好,就會餓肚子。

我們是業餘的,我們吃飯的傢伙不是怎麼搞投資。

所以請把吃飯的傢伙顧好,對我們業餘玩家而言,投資只是讓我們從吃路邊攤變成吃米其林。

如果你連路邊攤都吃不好,千萬不要以為可以靠主動投資變成吃米其林。

承前篇,很多大師跟散戶都是

"以方法追求目標",而不是以目標尋求方法。

好像有點玄,但其實很簡單。

如果你一年賺它個一千萬,然後又不虛榮一年可以存個800萬。你努力個十年就可以安穩退休了~

這時候你的投資很簡單,定存就好。怕台幣會貶值可以多存一點其他國家的貨幣,不然用個波動最小的美國短期公債,你連通膨都不用怕了!也不用管股市的震盪。

但最現實的是,你一年賺不到一千萬。

所以我們才要冒合理的風險,去賺多一點的報酬。

但很多大師跟散戶都是追求,

"最高的報酬,最低的風險"

所以不斷尋找如何讓自己成為超凡入聖、絕世高手的方法。

你問他們到底要賺多少錢才夠?

幾乎沒有答案。

所以他們也不知道自己的方法是不是就能達成目標,因為他們根本沒有目標。

然後就會不斷去變換自己的投資方式,期望可以賺到"最高的報酬"。


可是你真的需要這樣做嗎?

你有想過到底需要多少錢嗎?

如果你不知道目標,那就會不斷在股海中浮沉,

惶惶不可終日

--

--

Jet Lee的投資隨筆
Jet Lee的投資隨筆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