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資產配置?
大多數的投資人都一定有看過這個名詞:[資產配置]。
但為什麼要做資產配置呢?又資產配置該怎麼做呢?怎麼評估做得好不好呢?
接下來我會用3篇文章分別說明我對這3件事情的看法。
為什麼要做資產配置?
或許有些人還不知道,"做投資"不是只有股票。
大多數台灣的投資人對於配置的看法是指買進不同類別的股票,藉以避開市場的崩跌。
但是我們可以來看看,如果投資組合只有股票是不是真的可以避開崩跌。
很多台股投資人都以為買進這類電信股就可以避開市場的崩跌。但事實證明,大盤起跌時雖然還有抗跌的效果,但除息完以後也同樣趴在地上動彈不得。
甚至在大盤回漲後,這種所謂的"牛皮股"卻跟不上市場回溫的氣氛。
金融官股也有同樣的問題,隨跌卻不跟漲。
所以大多數人其實如果資金都是配置在股市中,是無法做到資產配置的第一個需求:"避開下跌"。
那要怎麼避開下跌呢?
其實我必須告訴大家,避開下跌是很難的一件事。除非你的運氣很好,資產很小,轉向可以非常的快速。不然如果你已經投入股市達到一定規模,並且不是完全以作價差為首要,那麼你絕無可能在很快速的時間內把手中的持股完全清空。
而這還不要談到你對於市場的判斷需要有多精準,或是你的運氣有多好。可以在這個驚滔駭浪中全身而退。
那來換個角度,有沒有辦法減緩資產減損的速度呢?
其實是有的。
在資產配置的概念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叫做[負相關]。
簡單來說就是某些資產飆漲的時候,某些資產是不漲甚至是下跌的。相對的,當飆漲的資產開始重挫,這些不漲或是下跌的資產也將會開始起漲或是不跌。
舉個最為人所熟知的例子,股票與公債的差別。
各位可以看到在市場極度悲觀的時候,公債的漲幅幾乎彌補股市的下跌。這便是使用資產負相關的好處。但我其實不建議使用長期公債做為資產"短期避險"的工具,為什麼?請看這篇: "避險的ETF?"
我不在此多加贅述。
但是各位可以想想看,如果把資產配置一定比例在債券上;遇到股市大跌50%的時候,你的"總資產"肯定不會減損到50%。
如果在上述的狀況,你的股債配置是各一半。基本上你的總資產是沒有減少的,只是在類別間的高低變化而已。
如此一來你也就避開了市場恐慌的氣氛,你也不會在這種崩跌的階段被迫或是心理因素賣出手中持股。這就達成了資產配置的第一個需求,"減緩資產減損"。
再來,做資產配置還有一個更進階的目標:"抗跌隨漲"。
怎麼做到這件事?
主要核心觀念就是調整負相關資產之間配置的比例。我們來看看以下的例子:
我們設定兩個不同的投資組合,一個是完全沒有配置債券,一個是有配置20%的長期公債(每年再平衡)。
我們可以看到,其實有配置債券的投資組合績效長期都是優於或貼近只有配置股票。
有沒有讓你對於"為什麼要做資產配置?"有了初步概念呢?
資產配置的做法既可以減緩資產的減損,又可以讓你的報酬不落後市場。
接下來,我們再來談談到底資產配置該怎麼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