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用"存"的好不好?
文長慎入,先下結論。
【存股風險高,投資須謹慎】
這一陣子以來,"存股"風潮又開始夯起來(咦?還是我沒有注意)。所以我想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對存股這件事的看法。
我個人對於股權投資其實是不抱持"存"的說法。我對於這種要承擔較高風險去換取較高報酬的套利方式,其實不能跟儲蓄相提並論。
雖然儲蓄在某方面來說也算是一種「投資」,但其承擔資本減損風險的程度還是可以跟其他投資方式做個區隔。
先不跟大家說好不好,我先跟大家分享一個例子。
在前年2月左右,花蓮發生了一場大地震,導致統帥飯店毀損傾倒。
不過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這個事件,而是有關於投資客花了4千萬買了28間套房,結果在這場地震中血本無歸的故事。
新聞連結:
跟各位提這件事並不是要在傷口上撒鹽,而要提醒大家重壓資金在單一標的有多大的危險。
如果遇上這種無法預測,突如其來的災害,很容易就讓自己的財富受到很大的減損。
"存股"也是很近似的投資方法。你根據某些因素或條件來分析判定,最後決定把大比例的資金用單筆或分批的方式投入這家公司的股票。某個層面來說,你就已經下定決心要跟這家公司共存亡了!
但這就會面臨存股的第一種風險:"非系統性風險"。
什麼叫非系統性風險?簡單來說就是別人持有的公司都還穩定的成長,獲利。但你手上的公司卻面臨無法挽回的重大危機。
當這家佔你投資組合大比例的公司發生不可逆的危機時,你的資產就會大幅嚴重縮水。這可能是你要耗費更多的時間跟金錢才有辦法換回來的。
那你會說"我們可以分散幾家公司去存啊!"
這時候就要跟各位談存股的第二個風險:"系統性風險"。
所謂系統性風險就是,當市場出現大幅崩跌的時候,你手中所有的持股其實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影響而產生資產大幅減損。
雖然你分散到不同的公司,但其實也只是在較大的範圍內去分散投資,你並不會因此就不受到影響。
這種系統性風險,不管是哪種投資方式,都無法完全避免。除非你整個退出市場。但我相信選擇"存股"這條路的投資朋友,退出市場這並不在你的選項之中。
另外存股還有其他的風險,不成長的風險。
我相信大家都有聽過「通膨」這個名詞,也就是購買力下降的問題。如果你存的股票長年下來的總報酬率因為投入的成本過高,而無法打敗通膨,那麼你也無法達成預期的財務目標。
怎麼樣會成本過高?股價波動過大,投入的價位過高,導致潛在的報酬率大幅衰退。這樣的情況發生,就算有高殖利率,高配息的現象,也只是從微薄的資本利得中提領。而且投資人很容易被高配息或高殖利率蒙蔽了投資的判斷依據。
還有另外一種不成長的風險,你所存的公司身處產業面臨嚴重的競爭及衰退。
舉例來說,過去台股投資人最愛存的中鋼,中華電,神腦,聯強,都是很血淋淋的案例。這些公司就算現在還可以穩定的配發股息,但面臨產業的激烈競爭,長期無法走出低成長的狀態。投資人其實也很難靠這些公司的股票達成財務目標。
你可能也會說:
"既然這些股票變差了,當然要換股存啊!"
你可以回頭想想,這些股票當初不也是被大家認可的績優定存股嗎?不然大家怎麼會去存這些股票呢?
你就很有把握去買大家現在認可的定存股,未來就不會走入同樣的窘境??
如果未來又發生了衰退的現象,你又要再次換股存嗎?你的人生有多少時間跟金錢可以讓你不斷換股存呢?
所以股權投資其實無法用簡單的殖利率高低,配息高低的方式去進行存股。我個人認為股權投資不應該不擇時,不管股價高低隨時就去買。而是必須在股價相對低點的時候才進場。如此投資人才能賺到足夠的潛藏獲利。
但怎麼去判定股價是不是低點,未來的報酬夠不夠好,這又是一門很難的學問。而且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去分析及研究,還不見得就可以穩定得到報酬。
"可是Jet,既然不能存股,有沒有方法可以持續的投資,並且累積資產呢?"
我也有相同的需求,所以我選擇了有效率的指數化投資。我們不需要害怕存錯公司導致資產大幅減損,透過大範圍的持有市場。就可以不擇時的持續累積資產。
使用"無相關或短期間內負相關"的資產配置方式,我們也無須擔心單一類資產發生的整體市場風險。
但指數化投資跟存股有很大的不同,我們並非買進就不賣。我們在一定時間內會針對每一類資產的配置比例進行"再平衡"。賣出漲高超出比例的部分,買進比例不足的部分。
指數化投資也不追求單一股票的股數有多少,我們只追求資產規模整體的上升。只要資產總體規模上升,每一類配置資產的股數自然就會上升。
指數化投資也不追求每年獲得配息金額的高低,如果有需要就把資產賣出。所有能換錢生活的資產都是財富,都可以使用。
所以存股真的簡單方便適合一般散戶嗎?
請認真思考你所存的股票是否存在"非系統/系統性風險,不成長的風險"。你要如何去解決未來可能會發生這類問題。
如果你無法解決這樣的困難,指數化投資才是適合你的投資方法!